杜玉波:推动“十四五”时期高等教育高质量开局
2021-01-12 15:54:08 来源: 评论:0 点击:
2020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经过艰苦努力,在疫情大考面前实现了转危为机、逆势而上,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可载入史册的成就。当前全球疫情仍在持续蔓延,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需要我们树立忧患意识,更加坚定信心,不断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
“十四五”时期,我国已转入新发展阶段,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我国高等教育要全面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的“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战略部署,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好第一步,实现“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开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
大学历经900余年的革故鼎新,其人才培养作为最核心的功能始终未曾动摇,人才培养质量始终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平的最根本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从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新形势下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一重大问题,为科学判断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提供了根本检验标准。
落实培养时代新人的任务,高校要积极研究新形势新阶段对人才能力素质提出的新要求,遵循人的成长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加强学科、教学、教材、管理体系的统筹规划和设计,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融为一体,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为在日益复杂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提供人才支撑。
要强化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始终围绕“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抓住党的政治建设这个关键,切实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思想政治引导把广大师生团结和凝聚在党组织周围。
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坚持特色发展,科学合理设置学科专业,把传统优势学科做强,把国家战略急需的学科做精,把新兴交叉融合的学科做实,固本强基、交叉融合、择优培育,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多学科协调共生、支撑发展的学科生态体系。
要完善教育教学体系,把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着力点,主动适应“互联网+”“智能+”时代要求,打造人技融合的新型教学环境,以前沿科学和新技术突破推动教育教学创新。
要健全课程教材体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严把政治关、科学关、适宜关,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材中得到全面有效体现。
提升高水平创新服务能力
科技是国之利器。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支撑,必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科技竞争先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高校要勇挑重担,释放高校基础研究、科技创新潜力,聚焦国家战略需要,瞄准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卡脖子”问题,加快技术攻关。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高校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主动作为还不够,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强,在关键领域锻造的独门绝技还不多。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高校具有学科门类齐全、创新人才聚集等优势,应当在服务国家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方面担当重要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提升适应新发展格局需要的创新服务能力。
在高校内部,要进一步研究破解政策制度障碍,通过高校内部协同,与科研院所、企业和政府等协同,围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问题、尖端领域的前瞻性问题,实现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的优势互补,促进创新要素的深度融合,探索开展跨学校、跨学科、跨领域、跨国界的协同创新,优化科研资源配置,服务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需求。
从高校外部,应进一步落实对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有效支持,引导社会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进一步加大对高校基础研究的稳定支持力度,加强重大基础前沿和战略领域的前瞻布局,改革科研评价激励制度,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科研环境,使科研人员潜心从事基础研究,以更强的基础研究和自主创新能力支撑服务国家战略。
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依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要牢牢抓住教师队伍建设这一基础性工作,努力造就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教育投入更多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
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引导教师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
要着力提升教师教书育人的素质能力,加大对师范院校支持力度,鼓励有基础的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分类推进教师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升教师培养质量,持续为教育高质量发展供给优秀师资。
要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为教师解难题、办实事。
要在全党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
要优化教师队伍管理效能,健全聘用引进、考核评价、激励约束等管理制度机制,打通教师职业上升通道,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用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
推进深层次体制机制改革
解决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短板,迫切需要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教育评价事关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落实,事关教育发展方向,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性,是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必须啃下的一块“硬骨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紧扣破除“五唯”, 包括高等教育领域普遍存在“唯论文”“唯帽子”“唯文凭”等问题,提出一整套改革举措,系统构建起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机制。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落实评价改革方案,要从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出发,在“唯”与“不唯”之间找到平衡,搞清楚从哪里突破、规则是什么、路径是什么,坚持破中有立、破立结合。要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手段,改进结果评价、扭转功利导向;强化过程评价、尊重客观规律;探索增值评价、挖掘发展潜能;健全综合评价、力避片面倾向。
要从根本上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理念,引导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在干部选任考核、学校评价、重大项目安排等各项工作中,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高校也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将立德树人摆在学校工作的中心位置,围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构建学生评价体系,真正形成“五育并举”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建设全方位开放办学体系
在经济全球化遭遇严重考验的当今时代,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调整,我国面临着“发展中的挑战”“打压中的突破”“开放中的博弈”等复杂局面,高等教育也面临着一系列新压力新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优化教育开放全球布局,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提升层次和水平。
面对这样的新形势新任务,高校应顺势而为、应时而动,保持改革开放的战略定力,进一步统筹好国内国外两个大局,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构建全方位开放合作的办学治校新格局。
一方面,要深度参与国内大循环,进一步密切高校与产业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益和水平,强化产教融合育人,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
另一方面,要深度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坚持扎根中国与融通中外相结合,坚持有选择的“请进来”与有章法的“走出去”相结合,强化对国外高等教育资源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内薄弱、空白、紧缺学科专业,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技联合攻关,汇聚全球资源和天下英才“合力解题”,以更加开放合作的姿态应对全球共同威胁和挑战。
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能有多大成就。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不能等待观望,不可亦步亦趋,当有只争朝夕的劲头,敢为人先的志向,脚踏实地的作风,开放包容的胸怀,也唯有此,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才能行稳致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周成刚:对未来的国际教育依旧充满期待
下一篇:大鹏教育斩获中国好教育盛典影响力奖项